“犹太人”样的特征那就是_华体会官方网站|首页下载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“犹太人”样的特征那就是

来源:华体会官方网站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21 10:12:25

  2013中国筠连首届茶文化博览会暨电视剧《筠商》启动仪式在塘坝乡木映村清溪沟茶文化主题公园隆重举行

  犹太商人是经商天才。在宜宾也有一个群体,表现出与“犹太商人”同样的特征,那就是——“筠商(筠连商人)”。

  在历时三月之久的筠连县文化名片评选中,“筠商”与“苗族大唢呐”、“玉壶井”、“苦丁茶”成为筠连“四大文化名片”,并名列榜首。被称为“宜宾的‘犹太商人’”的“筠商”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。

  “牛皮不是吹的,火车不是推的,我们筠连商人遍天下,那是响当当的。”说起“筠商”,筠连人感到无比自豪。

  回顾“筠商”金字招牌铸就的历程——1978年,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第一批筠连个体户走出县门来到宜宾摆摊设店;1980年,筠连个体户逐步向省外扩展,经营化纤、纺织品,开始有了“筠连涤纶帮”的称谓,筠连外出经商者约有1.5万人;1985年,“筠商”从广东省、江苏省等地采购布匹,通过火车运到全国各地批发;1989年,把当时全国纺织品批发中心之一的广东佛山市西樵市场作为根据地,同这里的厂家联营,实行产供销一条龙;1990年,转战浙江柯桥中国轻纺城为中心,实现多元化经营。

  筠连人在柯桥经商办企业达380户,非流动人口约8000人,占到了柯桥镇人口的20%,每天到柯桥进货的筠连人达5000人左右。中国轻纺城中集中的批发点——东升路90%以上的门市由筠连人经营,被称作“筠连一条街”。在“筠商”参与建设中,中国轻纺城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场。“筠商”在中国轻纺城的年销售总额达50个亿,占领了柯桥轻纺城的半壁江山。

  随后,在北京、石家庄、郑州、武汉、昆明、贵州、兰州、乌鲁木齐等各大城市的主要市场,均有“筠商”立足。据统计,现有10万筠连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商业经营,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0%。

  “筠商”走向全国,除台湾以外的省市,都有他们的足迹。“筠商”成为令人称道的商界精英。“筠商”中有勇立潮头的李思奇、吴开元、陈大枢、母光利;有洞察商机、敢于创新的李国璋、钱勇、杨贵、杨富;有诚信立业、稳步推进的梁成业、郑昌林、吴顺祥、陈宜筠;有胆识过人、敢冒风险的王文建、陈志远、王元丰、曾云川;有立足家乡、稳打稳扎的李朝忠、毛美成、应绍强、李幼兰;有抱财回家乡、开创新天地的刘坤华、余成、母光均、陈容……

  在沿海商界流传有“东有浙商,西有筠商”的说法,把来自一个县的商人与一个省的商人相对比,可见“筠商”在商界的份量。“筠商”成为一支影响东南沿海市场,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上海和广东、福建一带的重要经商队伍。“筠商”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,历任四川省、宜宾市、筠连县领导多次前往浙江绍兴看望他们。

  “别看我现在‘周武郑王’的,二十多年前我10桶蜂子起家,从摆地摊摊开始发迹。”拥有数亿资产的李思奇在接受记者时说。

  现已年过花甲的李思奇是筠连最早外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之一,在“筠商”中富有传奇色彩。1979年,他将维持全家人生活的10桶蜜蜂低价卖出,换得2500元,到自贡摆起摊子,经营成衣布匹买卖,年利润过万元,淘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他也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“万元户”之一。1987年,李思奇来到中国最早的化纤批发商业市场——广东西樵,不久后看中了浙江柯桥“中国轻纺城”的发展前途,便第一个在柯桥东升路租下铺面。在李思奇的带动下,筠连人大量到柯桥发展,很快在“中国轻纺城”奠定了基业。现在,李思奇已经走出柯桥,投资2.8亿在宜宾城区江北兴建了占地350亩、10万平米超大卖场、5000多个家具建材品牌的“江北建材城”。在成都市中心九眼桥,他投资近5亿元修建楼高175米的“金辉光明顶”住宅区。2009年,这一成都市住宅第一高楼将矗立在川人面前。

  另一位“筠商”钱勇的成长也从“练摊”开始。1985年,高中毕业的钱勇跟随父母来到江苏,在江阴“练摊”,开始了一分一厘的资本积累。那时,钱勇在拥挤的路边,撑起一块塑料棚,便是他的世界。为了一点薄薄的利润,他整天忙碌着。1987年春节期间,为了到广东购货,钱勇站在过道里,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。饿了,他就吃事先准备好的面包。晚上,精疲力竭的他在座位下垫一张破塑料布,钻进去倒头便睡。到了广州已是深夜,为了省钱,他硬是靠在火车站的候车凳上熬到天亮。以后的10年,钱勇转战昆明、绍兴等地,渐渐发展成有固定门面的商人。经过多年的拼搏,这个当初只有几百元本钱的高中毕业生在绍兴建起了占地30多亩,月生产布匹能力达60万米的纺织厂,成为绍兴顶级规模的服装面料商。

  据筠连县工商联负责的人介绍,早期到浙江、江苏一带闯荡的筠连商人大多数都是从摆地摊、拖架车等最低起点做起的。几乎每一个“筠商”身后都有数不尽的辛酸故事。正是这些“练摊”的经历,让“筠商”有了丰厚的积淀,最终成就了“筠商”。

  搏击商海三十余载,“筠商”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,他们有成功的欣喜,也有失败的酸辛,而最美好的结局是十万筠连人走出县境,克服“盆地意识”,跨越巴山蜀水,勇立商海潮头。

  “筠商”大多文化底子较薄,但他们何以能迅速从西部山区县走向全国,立稳脚跟,形成集团规模,创出“筠商”品牌呢?探究原因,是筠连地缘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市场大潮结合的产物。

  筠连为南丝绸之路要津、出川入滇门户,自古商贸繁荣,素有重商亲商经商传统。明清时期,马帮、背帮、挑夫络绎不绝,沿途客栈、茶肆、饭店生意兴隆。清人曾伯爵经营布匹丝绸,富甲一方。民国时期筠连人黄凉尘从一个学徒开始当上宜宾元通商号总经理,解放后曾任国家商业部副部长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、政协常委。筠连人历来就有赶溜溜场、马帮贩运、外出经商的大胆尝试,“筠连人会做生意”,在筠连能够说是“无家不商、无人不商”。

  筠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商业文化为成就“筠商”提供了土壤,“筠商”身上铭刻着筠连深深的土地印记。改革开放是成就“筠商”的“酵母”。本就极富经商天赋的筠连人顺势而为,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,大展拳脚,大有作为。

  “筠商”有今天的成就更与自身性格分不开。“勇闯天下,敢为人先,吃苦耐劳,自强不息”的精神,“诚信立基业,质量求生存,管理要人才,发展靠创新”的经营理念,“人品为招牌,智慧是法宝,价值在奉献,取财走正道”的人格特征,这就是“筠商”的优良素质和整体形象。

  勇闯天下、敢为人先、敢闯敢拼是“筠商”身上闪现的耀眼光芒。置之死地而后生,回顾创业之初,倾家荡产、孤注一掷的事例比比皆是。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决不固步自封,而是乘势前进,追求更大的成就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,看到筠连商人发展步子相对减缓,李思奇省悟到,单一的化纤产业和相对单调的品种,制约了“筠商”的发展速度。他开始搞“多元扩张”,在云南、贵州,他的“永竞公司”房地产业绩斐然。而作为“筠商”新锐派的杨富,在彩晶玻璃生产厂商众多、竞争非常激烈的形势下巧辟蹊径——为这些厂家提供彩晶玻璃配套服务。现在,杨富编辑出版了玻璃图集,研究开发了无影胶、夹层胶、夹丝胶、彩绘涂料等艺术玻璃原料,研制了工艺玻璃小型机械花边钳、磨边机、车刻机等,在中国玻璃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

  吃苦耐劳更是“筠商”难得的品质。如今已“肥得流油”的钱勇,到车间就干工人的活;在外出差,仍旧不住大宾馆,不进高档餐厅。其实,许多筠连商人都有和钱勇相似之处,许多20年前辛苦打拼的“筠商”已家资千万,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,仍然吃得简单、穿得朴素、住得随便。

  团结协作、诚信经营是“筠商”成功的另一秘诀。“筠商”信奉一句话——“在家靠父母,出门靠老乡。”“筠商”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商会。商会对“初出茅庐”经商者的总是给予人、财、物的支持,让其少走弯路,迅速走入正轨,不断壮大。商会号召筠连人严格自律,规范经营行为。这样就增强了“筠商”的凝聚力,树立了“筠商”良好的形象。正是因为“筠商”不仅仅具备犹太人经商的天赋,更具有犹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被称为“宜宾的犹太商人”。

  “筠商”就是这样凭着一种吃苦耐劳的坚韧,一种刻苦创新的精神,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,创出了筠连商人的品牌。

  “筠商”以一种独特的视角,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,他们成就了一个商业神话。

相关产品

导航栏目

联系我们

华体会官方网站

电话:0531-86271322

传真:0531-82821322

手机:184-0531-6107

邮箱:281211186@qq.com

地址:济南市温泉西路8号